六安瓜片:安徽名茶的浅析

发表时间: 2021-01-18 07:15

皇室贡茶,岁月醇香

唯一无芽无梗、仅由单片生叶制成茶叶。

主要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时称"庐州六安茶",明始称"六安瓜片",清朝则列为名品入贡皇室。据史料记载,慈禧生同治皇帝后,方有资格每月享受十四两六安瓜片茶的待遇,六安瓜片之珍贵可见一斑。


灵山秀水的孕育

"红色记忆那里寻,皖西绵延大别山",大别山既是红色革命的老区,也是安徽名茶——"六安瓜片"的主要产地。核心产区以六安市裕安区以及金寨霍山两县之毗邻山区和丘陵为主,多为沙质壤土(即乌沙土),土层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茶树产出的茶叶品质更是远远优于其他山区。大别山北麓各处茶山交错相依,其中当以"齐山"最为出名,因瓜片前身为"齐山云雾茶",作为起源地,此处生产的瓜片一直都是瓜片中的极品。


齐头山南侧的悬崖上有一石洞,因大量蝙蝠栖居,故称蝙蝠洞;整座齐头山所产茶中,又以蝙蝠洞为最,在大量蝙蝠食过果实残余的滋养下,此处的茶树芽叶格外肥壮,口味最为清香醇厚。而在齐云山畔,广阔秀丽的响洪甸水库环绕群山,作为淮河支流上最大的调节水库,庞大的蓄水量给周边的茶山带来了大量水气的滋养,使得茶山的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80%左右,低温多湿的环境让茶山多处于云雾萦绕之中,这也让茶叶中的氨基酸得到了有效合成;另外除茶树外,茶山九成面积被其他植物覆盖,生态坏境的多样性,令六安瓜片除了本身的茶香外,更多了些许花木清香。在这多种良好自然条件的相互孕育下,由此制成的"六安瓜片 "才能达到味足香高醇和绵柔的上佳口感。


传统的制作工序

(一)采摘与摊晾

六安瓜片的制作,从采摘开始,一般在谷雨前后10天开采,采摘严格以二、三叶为标准,且求""不求"",务必使采摘的茶叶都是内含物质最饱满的状态;采摘完成后鲜叶要用竹匾及时摊晾,以散发茶叶中的青气和水分,为之后炒制打下好的基础。


(二)炒制

经过充分摊晾的茶叶要入锅炒制,炒制分别为炒生锅和炒熟锅,茶叶先入生锅,生锅温度要高,炒制时去除茶叶中七成的水分和青气,主要起杀青作用,这也是整个炒制过程的核心,杀青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茶叶最终的品质。当茶叶用竹丝帚炒至叶片变软时则再入熟锅,熟锅温度稍低,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片状左右,精心整理出条形,"六安瓜片,形似瓜子"便由此而来。


整个炒制过程皆由10年以上制茶经验的师傅全程手工炒制,精确细心的把控只为达到茶叶品质的最佳,这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份对制茶的信仰。


(三)烘焙

至此茶叶想要达到完美则需要经历最后一道烘焙程序,第一道初烘温度不易过高,使茶叶基本失水干燥即可,其目的是为最后的复烘做准备,初烘做得好,提香才能棒!等初烘完成再进行二次复烘,复烘要求温度高,火势猛,以达到提香化色程度最大化的目的,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茶香高扬扑鼻,方算是大功告成。


诚心呈现好茶:六安瓜片在老师傅们的严格要求与精细把控下,除了质优味美外,更是独具特色,其茶色泽翠绿如翡,叶有披霜,闻之清香高扬,熟栗香与丝丝花香交融其中;举杯静赏,汤色翠绿清澈,叶底绿嫩明亮;入口浅饮滋味鲜醇饱满渐而回甘,最能够使老茶客在醇厚浓郁中得到满足


六安瓜片,传承千载,一直以香高味浓而不苦,鲜醇饱满却不腻屹立于绿茶之林,它独特的滋味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爱茶人,传至今日,千年茶香更胜从前。


饮茶有法,喝茶有味

六安瓜片的冲饮方法与大多绿茶相似,器具可选玻璃杯或盖碗,玻璃赏茶形,盖碗闻茶香,(根据个人不同需求);先用开水稍烫茶器,后取茶3~5g投杯轻摇,举杯细闻,瓜片独特的熟栗香伴着淡淡的花香入鼻清心;再提壶高冲,水温大约90℃左右,冲至杯中七分满,待茶叶微微舒展即可饮用,瓜片鲜醇饱满的口感会带给您不一样的感觉。若用盖碗分汤饮用,出汤时间可根据口味浓淡酌情选择。

最后,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安徽90后爱茶小伙,希望大家通过我简单的叙述,能让各地喜欢喝茶的朋友们对我们安徽的六安瓜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机会欢迎大家来我们安徽游玩,逛逛皖西大裂谷,尝尝六安瓜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