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求之美:赏石审美的真谛

发表时间: 2021-08-18 15:09

文/郝鹏

一位石友花费十几万元买来两块拳头大小的戈壁石,请我们去赏宝。当石主人小心翼翼地捧出宝物时,大家哑然失笑。所谓的宝物,一块像个黑色松花蛋,一块勉强有些佛像轮廓。且不说这两块“宝物”表面都有人工处理痕迹,即便是自然天成,它们的审美价值与收藏价值也都不敢恭维。懊恼的石主人回忆说,当时卖家吹嘘这两块石头曾在某地石展荣获三等奖,有着亿万年的形成历史,蕴含无穷的宇宙能量,参考某块被“专家”估价一亿三千万元的“雏鸡”玛瑙,这个“黑色鸡蛋”的报价实在是很“低廉”,今后还有不可估量的增值空间,于是朋友被忽悠得热血沸腾,慷慨解囊。功利性投机心理干扰了这位石友的消费理性,误导了其审美感兴的真实性,最终由大喜至大悲,美梦成空。在此,我们不妨对赏石审美特性的无功利性作些探讨。



无功利性是赏石审美的重要特性之一。在赏石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人)被审美客体(观赏石)的质、色、形、纹、意、韵等审美要素所感动,陶醉在某种奇妙的审美意象之中。此时,无论是观他人之石,还是赏自己收藏之石,审美主体并无实用功利之目的,而是纯粹以自身的理解能力感悟审美客体带给主体的想象和乐趣。


秀色可餐 | 沙漠漆 摄影:陆舜冬



秋韵 | 黄蜡石



赏石审美的无功利性源自于审美感兴(审美活动的心理学特性)的无功利性,是审美感兴活动的共同特性。譬如我们欣赏天空变幻不定的云彩时,被云彩的飘逸、空灵、嬗变等审美特征所吸引,激发主体超然脱俗的审美享受,但这种美的感受并不能拿来使用和买卖,不能产生实用功利。单以审美活动而言,赏石与观云的审美过程是相似的,俱为无功利性的审美活动。


一枝一叶总关情 | 三江石



文山四圣 | 灵璧石 摄影:陆舜冬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赏石文化发展历史中,观赏石尤其是狭义的观赏石(在自然界形成且可采集的具有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天然石体)并不为人们看重,赏石文化仅在极少数文人雅士群体中传承。这时期赏石审美的无功利性更为明显,赏石文化更加单纯,主体被客体的天然造化和敦厚仁德所吸引,赏石目的是单纯的审美感悟行为,不但在赏石审美的过程中无功利目的,在审美活动结束后也很少实用功利考虑(当时赏石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其他用处极少)。所以,像米蒂这样的赏石大家被讥讽为“石癫”也就不足为怪,他为之疯狂的赏石审美行为曲高和寡,并不为世人认可。


大家 | 来宾纹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赏石理念的发展,以及收藏投资的火热,现在的赏石文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商品化和功利化。在当前很多赏石活动中,石头成为炒作赚钱的道具,人们把功利性放在第一位,并为求功利性而肆意扭曲、夸张石头的审美意象,很多石友的收藏动机也由赏石审美转变为投资增值。

当人们关注石头的实用功利价值超过其审美意象时,客体(观赏石)便由审美对象转换为实用对象,成为货币储藏和盈利的手段。这时赏石审美被忽视,投资获利成为关注热点,人们在赏石活动中也更容易忽悠和被忽悠,所以出现上述石友被骗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惊涛水拍云崖暖 | 古陶石



我们认识和强调赏石审美的无功利性,并非是宣扬消极避世的赏石思想。相反,赏石审美的无功利性具有积极的生活意义,它是澄净心智的良药,是思维畅想的天空,是创造活力的源泉,是调控投资的理智。收藏品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特点,急功近利思想常会导致投资失败。在略显浮躁的观赏石市场中,保持一些无功利性心境,有助于形成和坚持自己的收藏理念,排除功利性因素干扰,理性应对市场变化,不盲目追涨杀跌。


翠崖春晓 | 彩陶石



双峰凝秀 | 盘江石


面对当前观赏石市场的萧条景象,很多人心灰意冷,其实市场低谷往往是适量购买的良机。在观赏石收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不求回报,而回报丰厚;急功近利,却大失所望。观赏石收藏要耐得住寂寞,赏石审美的无功利性会陪伴我们在寂寞中找寻和享受赏石活动的真正快乐。


清供 | 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