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繁琐?来聊聊简单的茶吧!

发表时间: 2017-04-13 13:12

| 风物评测 · 雨前毛尖 |

网络上曾有一个“这些大叔级营销都糟蹋了什么东西”的调查,结果有些出乎中年人们的意料,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人也喜爱羊绒衫、茶、保健品这些东西,只是,年轻人普遍厌恶茶与“茶道”“禅意”的捆绑。这也让人想到这一代的年轻人对于茶的态度:眼花缭乱的手法,复杂的器具,对方神秘的表情,以及自己手忙脚乱的样子,仿佛没有从一杯茶里喝到禅意,就是不配喝茶。

有多少对茶产生兴趣的人栽在了被玩命安利的“茶道”上?

以茶之名,悟一次智与慧的禅意人生

转发这张图,你会拥有好运。

茶禅一味,让你感受人生三重境界

但,即使是追求茶艺美学的宋微宗赵佶,也认为“夫茶以味为上。”

敲黑板,以味为上。茶不难,但前提是你得喝它。

爱茶人元宵也有类似看法,茶并不是定格在一个特定的空间、特定的器具、穿一个特定的服饰,人们可以在旅途、户外任何地方喝茶,只是人们需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茶,这番话也包含了一个前提,人们要对茶有了解。

总之,别让那些眼花缭乱的信息屏蔽了我们接近茶的道路。

过多的形式感都是干扰项,我们回到茶本身去。

北京的早春天气,光线不太明朗,元宵的茶室在京城郊区,她给我们泡茶,素色瓷瓶上插着一支杏花,煮水器正冒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偶尔有鸟鸣声出现,这是习惯生活于都市的人难以捕捉到的细微声音。

我们的对话里总会出现着空白。对话不是交流的唯一方式,人需要学会倾听一款茶的声音。煮水、静置、第一道水冲泡,接着,我们都闻到茶逸散的幽幽的气味,像是一个纯洁的女孩肌肤上散发的清爽味道。

俞元宵

|茶师,中国文化基金会茶文化课题组特聘专家成员|

每款茶都有自己的个性?

摄影 / 元宵

元宵清晰地记得喝到都匀毛尖的强烈触动,清淡到像一声叹息,蟹粉般的新鲜味道冲出来,鲜活到极致。人的舌尖可以清晰地一口茶里窥到当地的小气候。

都匀的海拔高,由于长年的日照,沉淀了大量的鲜爽物质,降低了苦涩物质,人们在试制茶的过程中,发觉该茶制成毛尖时,发挥了它最好的一面,制成的茶汤色虽淡,但口感饱满,滋味鲜爽,具有清雅、无攻击性的气质。

可以联想一下其他茶类的潜在人格:

乌龙茶明朗,直白;白茶更接近植物的气味;红茶温和,给人治愈感……

茶性的背后蕴藏了茶的自然密码,乌龙茶经过了做青,揉捻等工艺,而做青是经过香大量形成的过程,所以乌龙茶是热烈的,直接的,甚至是刺激的,那是因为这种工艺结合了品种本身的特质,红茶是多酚类物质,经过了比较大的氧化聚合的过程,是一款全发酵茶,所以人们喝起来的感觉是温暖的,醇和的。

摄影 / 元宵

“(一杯茶)放在这里的时候,靠的是这个泡茶人,它的呈现是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这是两者之间的一次合作,这种合作考验着泡茶人的技术、手法,是一道难题,也是一道惊喜的附加题。

你永远无法复制一杯相似的绿茶,正如你喜欢的人纵然再类似,也藏着一些细微的不同。“每次朋友来,我都会挑选一些我觉得适合他们的茶,可是每次的呈现,香气、汤、韵感,都是不一样的”,即便再精湛的调香师都无法复制馥郁多变的香气。

有的茶停留在口腔中仅仅只有一瞬,却让人感受到它的惊艳,充满力量感的骨架,饱满绵密的血肉,而有些茶平平无奇,却给人以松懈、寡淡的印象。

世上没有一款绝对好的一杯茶,所以人总在寻觅一杯值得被一品再品的茶,

她关了茶文化培训公司,

说要回到茶的源头去

“(泡茶时)我会看花开了,是什么样的天气,会简单的插一下花,有时候会听一点音乐,有时候连音乐都没有,只是听一点水烧开的声音,听注水的声音,出汤的声音……”

元宵处于喝茶状态的时候,总是显得很轻松,而开始接触茶的时候,其实并不轻松。

元宵是绍兴人,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一杯玻璃杯泡的绿茶,是南方人的待客之道,为了显示主人的好客,人们往绿茶里撒一把白糖。放学后,她有时去茶山,看婆婆们如何采茶,自己也学着采,鲜叶卖给茶商,换来的钱可以买糖果吃。

由于父亲经营茶叶的关系,她从全国而来茶客里看到了所有人谈起来神采飞扬的一个话题,每当人们聊起来时,眼神总格外明亮,那个东西叫做茶文化,它富有东方人特有的情趣,充满不确定性,神秘,充满了探索的可能。

我要去做一个茶文化培训公司,她跟父亲说。07年的中国,茶文化还处于边缘位置,就连从业人员,也此也知之甚少。很多人对茶文化没有概念,脑海里所浮现的就是开一家茶叶店,你成为了个体户。父亲却回应说,好。于是她就去做了。

她买遍了市场上所有能买到的茶书,一页页撕下来比对、学习。

学习一开始就遇上了问题,中国的茶学知识只有信息罗列,没有学习方法,“然后我就懵了,全是信息,可是无从下手……我们的知识是散的,它就只给你罗列,茶的历史,茶的起源,茶的种类,茶与健康,没有框架。

摄影 / 元宵

元宵想到了从西方的葡萄酒中寻找学习方法和知识结构,因为西方人对于葡萄酒的知识有一套成熟的学习方式,这一点直接体现在器皿选择上,“葡萄酒有非常严谨的酒杯,霞多丽杯,长相思杯,甜酒杯,勃艮第杯,波尔多杯,香槟杯,什么样的口感对应什么样的酒杯,人家已经给你归类好了。”

有趣的是,两者确实有相通之处,茶是一把树叶,葡萄酒是几颗葡萄,两者本身都是植物,同样受到土壤、小气候的影响,也决定着品质和口味。

“现在回想,只想说不知者无畏,你不知道世界有多广大,有多丰厚,你的思想是天马行空的,你可以想什么就要什么,就是因为那年二十岁,你什么都不懂。”

元宵关掉了公司是在两年后。她发现茶艺培训把大量实现花在表演上,表演的动作虽然好看,却没有花时间在如何泡好一碗茶上。“(这种)有舞台性质的表演动作,让人一看就觉得原来泡茶可以这么漂亮,但是只是漂亮,这杯茶泡好了吗?我自己在思考,没有。

她开始思考应该要向人们传递什么,内心逐渐衍生了种种困惑。10年初,她决定到茶山去,“我应该走到茶的源头,去看一看茶农,去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慢慢去想我们究竟应该呈现什么。”

不问身份、职位

喝茶人的朋友圈很纯粹

她走过中国很多茶山,深山多云雾,能见度只有5米,危险至极,却也因此有了诸多际遇,那是她内心认为极为珍贵的记忆,是属于“一期一会”的缘分。

“我能遇到一些人,还有想要遇到的一些茶,这个过程是‘被保护’的……你会觉得就恰好被我遇上了,我为什么会遇上我也不知道,只是被我遇上了。”

“这是一种安排,当你遇到安排的时候,你会告诉自己,你有一种责任,要把现在在做的事情做的更好。”

她遇上一些朋友,有些是茶领域内的,采茶的、制茶的都有,也有一些只是单纯的爱茶人。

一群这样的人喝茶时,话都非常少。除非对方主动表露,元宵很少过问他人的身份、职业,那是社会上人们用来区分你我的东西,“在茶上,这是不需要的,因为不需要,所以很轻松……会因为看得出来你在喝茶的时候那么专注,所以我会额外地拿出一些我舍不得喝的茶。”

往年四月,元宵和她的学生曾去山里做茶,采摘当地野生茶树,为寺庙做茶,所获资金为僧人筹建禅寺。他们在山中的住所非常简单,大家轮流守夜、吃素,却成为他们每年期待的事情。做茶的目的十分单纯,与宗教信仰无关,他们只想投入做好一些认为值得的事情。

今年,约定还在继续。

“喝茶人之间很纯粹……那是一种久别重逢。”

| 关于 俞元宵

隐云小室 • 北京

从事茶文化教育推广,主持策划茶事活动

旅居各大茶山,学习、研究茶叶的生产、制作及品质鉴定。致力于中日茶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文化基金会茶文化课题组 特聘专家成员

·2007年创办茶艺师培训中心

·2010年主编出版《茶叶》一书,连续五年再版

·2013年第二十七届韩国釜山世界茶席大赛 金奖

·2013年第十四届国际无我茶会,作为中国团代表在韩国首尔进行茶道展演

文:Avoy

这是一次预谋的活动,添加微信号:fengwuxiaowei,加入我们玩绿茶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