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珍藏:青田石雕的传承之路

发表时间: 2018-01-04 10:09

2018-01-04 10:0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刘慧

有石美如玉,青田天下雄;因材施雕琢,人巧夺天工。走进杭州现代国际大厦,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尊不同题材的巨型青田石雕作品。而这些作品的收藏者正是被誉为“田石痴”的杨忠贵。

一雕一构思 一石一故事

记者在展示现场看到,大厅中央陈列的《人类始祖》石雕,托在一块巨大的青田周村红木夹板冻石之上,造型独特,气势磅礴。杨忠贵介绍,这块紫檀冻石早在1996年10月采自青田最著名的封门矿茅杆湾老坑区,长165厘米,宽78厘米,高120厘米,净重2800多公斤,如此巨大的高品质紫檀冻石殊为罕见。

参与创意的杨忠贵回忆道,2008年8月,他就启动这件作品的创作工程,邀请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书画篆刻家韩天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东方、林福照,著名石雕艺人留秀山、杨楚照、林加君,先后到工场相石,进行创作题材设计论证。确定以“原始社会”为创作主题后,由知名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夏福仁主刀,省工艺美术大师留大伟、潘友荣、徐健以及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吴香峰等6位石雕名师分工协作,开始长达6年的精心创作,其间多次进行深度加工。到2014年底,这件精美绝伦的堪称“青田石雕之王”的大型石雕巨制——《人类始祖》终于在青田竣工亮相。

青田石雕《人类始祖》以上古洪荒时代的原始社会为大背景,以原始人“打猎”“捕鱼”组雕为主要表现场景,配以硕大遒劲的参天古树、峻峭流岚的奇山异水雕刻,正反面全境式高浮雕,完整勾勒出远古时期原始人类那种雄奇强健、生动活泼的劳动景象,再现了原始社会“林宇茫茫,天地之间,气象万千”的生存环境,烘托出远古时代原始人茹毛饮血、酣畅淋漓的生活气息,揭示了人类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顺应自然、刀耕火种、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

作品具有高古雄浑、海风山骨的品相和风貌,所表现的山水草木,具有磅礴气势和大开大合的原始族人生活气息。作品用刀内敛,收放自如,不露匠气;所刻物象凝重厚实,干净洗练,精细入微,充分领略至臻至美的艺术魅力。业内人士称,这件石雕去繁就简、由博返约、主题鲜明、技法独特、意蕴丰赡,是青田石雕艺术创作中最为难得的精品。

原本一书生 石中一君子

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流淌在卷帙浩瀚的诗文典籍中,也依稀闪烁在山水、草木,乃至再普通不过的石头之上。中国人最擅长利用天地造化的原始状态,巧妙地寄托一种温文儒雅的情怀,表明一种物我宣召的心志。

上世纪80年代初,读中文的杨忠贵在大学期间饱览了图书馆几乎所有的美学专著,单单笔记本就写了七大本。毕业回老家工作后,为了圆自己的文学梦而开始有目的地接触地域文化——青田石雕。殊不知这一碰,就擦出了一道道炫丽的火花。大学所学的文史哲知识在石雕创意中派上用场,连随性所学的美学知识也如鱼得水般地见了创作灵性。杨忠贵在青田工作十几年时间里,担任过县委宣传部、青田侨乡报、县广电局的相关职务,连任两届青田县作协主席。他的本职工作是做宣传,而青田宣传的一大块就是青田石雕文化的宣传。杨忠贵恰好把工作和兴趣巧妙地结合到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交叉点上。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杨忠贵对青田石、青田石雕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并通过当时多种媒体多个平台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宣传推广活动,诸如浙江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香港商报、澳门日报等重要报纸都做过专版报道,浙江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重要电视媒体都拍过许多专题片,还有《中国工艺美术》杂志、《中国宝玉石》杂志、台湾《典藏》杂志等行业颇具影响的杂志都出过专刊宣传,使青田石雕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走进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神圣的殿堂,成为国民家喻户晓的艺术珍品。1998年秋,杨忠贵从一条简短的网络信息中捕捉到评选国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建议青田县委县政府发起组织国石评选。世纪之交,青田县先后在上海、北京、杭州、宁波、福州、香港等地策划、举办多场次中国候选国石展览会和国石论坛,杨忠贵在会上提出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四大名石深挖历史文化,褒奖工艺特色,向玉文化看齐,向书画要市场,两年一届由名石产地轮流举办国石博览会等许多倡议,成为中国宝玉石协会开展玉石文化交流活动采纳的重要举措,促使中国四大名石走进现代市场,再现艺术辉煌。

1999年,杨忠贵被推为中国宝玉石协会印石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2001年又被聘为中国宝玉石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顾问。2003年8月, 青田县一位主要领导在杨忠贵文集《远上寒山》首发仪式上说,杨忠贵是青田石雕的代言人,是青田文人介入石雕文化最深入、最成功者之一。他对青田石雕的热爱和投入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石雕行业的推动和发展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杨忠贵现象”。

无忘文学初心 砥砺且前行

杨忠贵在青田特色文化石雕、华侨题材创作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他说:“生活是个万花筒,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只要带一双眼睛,随时留意身边的人与事,许多生活化的东西完全可以化成艺术。”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杨忠贵将自己在青田的所见所闻、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融为一体,开始了报告文学的创作。他写的第一篇报告文学《青田奇石神工录》(后改名为《千里寻美为伊醉》),于1989年秋参加《光明日报》副刊举办的建国40周年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文学征文,获得副刊发表,并入选《华夏之光》一书,这篇6000多字的文章后来又被浙江省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委员会审定,编入丽水地区初中《语文》乡土教材使用至今;《让微笑擦去泪花》《儒家商子》《东西方走来走去》等十来篇写青田石雕、青田华侨的报告文学在各地文学杂志上发表,纪实文学《海外风云录》还在《温州侨乡报》上连载。1991年,著名的刘伯温研究专家、三联书店资深编辑王馨一先生评价杨忠贵的报告文学“星斗罗胸工状物,烟云脱腕善描人”。

2000年,杨忠贵创作了电影小说《东方残月》,在石雕题材创作理念和创作形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东方残月》写的是俄罗斯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交融和抵触的言情故事。俄罗斯姑娘依兰因爱好东方中国文化而喜好东方石雕艺术,由喜好石雕艺术进而爱上石雕艺人。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投入就是感情婚姻的投入。婚姻关系作为最直接、最具感召力的感情交流,实际上是两个民族两种文化交流的最佳方式。以男女主人公林正清、依兰、周荔梅三人的交流、相融、相抵触,来写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相遇和相悖,从而揭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对人性和人的生存意识的不同理解。《东方残月》所折射的人类灵魂之光,应该会唤醒更多的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它带给人们的审美思索和人性思辨应该是多方面的。

2008年1月,由电影小说改编的《东方残月》以其委婉凄美、冷艳悱恻的艺术风格而荣获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文联、省电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浙江省电影文学剧本“凤凰奖”。

“所有的石头,都是造山运动中熔岩冷却下来的。因此,每块石头的记忆深处,仍然是一团烈火,还有烧灼的剧痛。” 浙大一位博士在为《东方残月》作评论时(《石雕世界里的一曲挽歌》,发《浙江电影剧作与评论》杂志)说,在作者笔下,石头被赋予了人的灵性,石雕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石雕的际遇和人的境况密不可分,精美灵巧的石雕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作者以强烈的人文精神观照青田文化和石雕艺术,做到了于渺小处发现伟大,在狭小里看见厚重,在圆满上挖掘残缺,在缺憾中提炼意义。作者以一种超脱般的悲天悯人同情一切,以参悟的禅学态度、惘然含泪的微笑和达观通透的眼光审视着源远流长的青田石雕史、青田石雕人。

数十年来,杨忠贵从人文角度审视浙南一带乡土风情和文化现象,写出诸多清丽隽永、富有思想内涵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出版《远上寒上》(文集)、《青田石雕论文集》等多部文学、艺术专著。近年来,杨忠贵致力于长篇小说《贱民》三部曲(《贱民》《草民》《鼠民》)创作。据作者透露,这部以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子民为主要叙述对象的长篇巨制,将直面社会底层,关注草根人性,对话悲苦人生。这种创作,看来不止是讲讲生动凄美的石雕故事,做做光鲜亮丽的石头文章啦!

从小到大,杨忠贵都有讲不完的石头故事。

文学伴书香,石雕随心愿。数十年来,杨忠贵写石、品石、赏石之余,几乎是倾其家庭所有,寻觅、采购了非常多的青田名石,参与设计并通过名师创作而收藏了包括林如奎、倪东方、张爱廷、林福照、留秀山、林耀光、周南康、周悟青等老一辈石雕艺术家以及牛克思、周金甫、林观博、林伯正、徐永丽、张海正、夏福仁、留大伟等中年石雕大师在内的上百件石雕作品。

杨忠贵早年曾立下一大宏愿:“找青田一流的石头,请青田一流的名家来雕,争取达到一流作品”。仔细端详这30年累积的石雕收藏品,那种满满的以智慧换石头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不,杨忠贵把自家收藏多年的堪称“一流石材、一流名家、一流工艺”的石雕精品,陈列在现代国际大厦内,供人们观摩、欣赏、评析。现在供职浙江广电集团的他,还不定期地排出双休日时间给石文化同好者开讲座,讲精彩的石头故事,与石友们分享自己觅石、鉴石、藏石、品石、论石的经验和体会。

杨忠贵在一次艺术沙龙会上说:“中原文,江南艺。江南地区百工强盛,创造不少精美绝伦的历史文化臻品。大凡经得起历史淘汰的真正的艺术品,都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我虽然是这些石雕艺术品的收藏者,但也是这些艺术珍品的保管者。它们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奉献给社会的。像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最初属于私家收藏,历经子孙几代人曲折多厄的传承,最终还不是国家公有、全民共享的历史文献吗?”